神韵千年:甲骨文书法

2019-06-19 926 0 举报/投诉

  “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一项传统艺术。书法艺术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线条,完成实现了那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如篆书之匀净,隶书之婉转,楷书之端庄,行书之流利,草书之放逸,他们就像无言之诗、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早已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符号,而是有着触动人内心深处的美丽与惊喜的艺术作品。

罗振玉书法作品:有文有史亦足乐,无车无鱼归乎来。

  中国书法,堪称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始终没有走向拼音文字,因而它和书法一开始便相结合。中国文字的早期形态,不仅仅是甲骨文,也包括近年发现的种种陶器刻画符号,都无不带有艺术的意味。正因为这样,对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关注和研究,也几乎和甲骨文的学术研究是同时发端的。

  所谓的甲骨文书法,简言之就是以甲骨文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它包括殷商之时将甲骨为特殊的物质载体、以刻刀为工具契刻而成,即“以刀代笔”的甲骨刻辞书法艺术和“以笔代刀”,即将纸张为主要物质载体的甲骨文笔墨书法艺术,我们今天通常说的甲骨文书法往往是指后者。

  甲骨文本身首先是文字,是表达概念或某种特定意义的视觉语言符号,但是在其简洁的笔画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当时人们于字里行间中对整齐美、技巧美、均衡美的追求。其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制作的程式都具有艺术的特质。郭沫若先生对甲骨文的书法成就,就曾经这样高度的赞叹道:“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字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救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可以说线条挺拔遒劲,字形古朴空灵的甲骨文字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它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是后世篆隶楷之先宗,历代书契之鼻祖,他们无疑是书法艺术迈出的第一步。就此,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首先,当时甲骨占卜是有着严密的程序和分工的,而在细致的分工中也包括专门的具有高度的篆刻技巧的契刻者,也就是甲骨文的专门书写人员,他们
“精通文字、擅长书写、谙熟旧典、兼通历法”,有着深厚的刻字功底和契刻经验,是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和丰富知识的专业工作者,古人早就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为能取得神与统治者的欢心,他们自然会去认真考虑如何才能使自己刻写的卜辞更为美观和悦目。郭沫若先生1933年在日本编撰的《卜辞通纂》时,就曾发现在一个骨片上,连刻了一月与二月各三十日的干支和少数其它文字,共130字。其中前两行的每一个字都刻全了,但从第三行起,除一字之外,其它字的横画都缺刻了,这说明契刻者当时一定是先将全文的竖、斜画刻完后,再移转骨片补刻横画的,这不仅刻契方便,更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而这正是后世篆刻家治印时,用单刀镌刻边款的方法。而为数不少“习刻”甲骨的发现也说明,每一名契刻者在入选之后录用之前还要从事反复的契刻练习、临摹和锻炼方可以熟练刻写甲骨文。正是在这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文字工作经验。这种经常性的工作也使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艺术家的某些特征。

  另外,甲骨文的书体风格变化纷呈,因人因世而异,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特征,雄浑、精细、奇恣等美学范畴已经初露端倪。一般说来,殷商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演进,可以从五个时期来划分。第一个时期为盘庚、小辛、小乙、武丁时期,历经二世四王,武丁时期更是商后期的鼎盛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史称“武丁中兴”。据《诗经商颂萠鸟》描绘,当时“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被四海,四海来假”。频繁的征战和国事,使武丁时期的卜辞数量极为丰富,而盛世之风也对这一时期的卜辞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甲骨文字雄健宏伟、雄伟壮丽、精劲宏放、古拙劲削、用刀浑厚、纵横开合,同时又不乏秀丽端庄,雍容典雅之韵味,盛世之风扑面而来。

早期卜辞

  第二期的刻辞自商王祖庚至商王祖甲,这段时间国泰民安,庶政精简,甲骨文数量明显少于武丁时期。这时的书体脱却了武丁时期的雄健昂扬,更注重字画间的平行和对称,显得工整秀丽、严饬娟雅,谨饬中蕴涵飘逸,工稳里益显温厚,但是却失却了前期的豪放雄劲之气。

  第三期的刻辞自商王廪辛至商王康丁。从书风上看,这一时期总体风格趋向颓靡柔弱。董作宾指出“在这期,虽然还有不少的工整书体,但是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是前此的守规律,而极幼雅,柔弱,纤细,错乱,讹误的文字,又是数见不鲜的。”

  第四期的刻辞是商王武乙、文丁时期。这堪称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它一扫前期颓靡之风,字体大小均见,风格奇峭险峻、气势凌厉,刀笔瘦挺苍劲、洒落自如,刀笔味重,行款奔放,镌刻粗犷,如铲如凿,刚劲有力,总体呈现一种峻峭挺劲之风。

  第五期是商王帝乙到商王帝辛时期。这是甲骨文的字体和书法都走向全面成熟的时代,刻写的文字趋于定型化,字体刻写微小精致、恭而不浮、隽秀严整、一丝不苟、宛如后世的蝇头小楷,刀锋细腻而游刃有余。

  综观这五期书风,沃兴华先生在《上古书法图说》中把它概括为奇肆型、劲峭型、雄浑型、委婉型、疏放型等五种风格特征。通过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在统一的规律性中又呈现出不同风格,异彩纷呈、灵活多变、蔚为大观,这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殷商时期甲骨文艺术的真貌,同时也为后世书法的演化与发展奠定了基本的艺术形式。

  再次,甲骨文已基本上确立了后世汉字书写及书法艺术的格局,因甲骨文本身象形性强,许多字形保留的图画意味较多,往往用用简约的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的突出特点,诸如人的整体和局部、动物植物、天象地理、人造器物等等。尤其是一些甲骨文的象形文字,非常类似大写意的原始图画。同时甲骨文字的线条富有动感、节奏,虽然甲骨文错综变化、大小不一,但有着均衡、对称、稳定的美感,要是没有对单字结体与通篇布局的纯熟掌握是难以达到的。从章法上看,甲骨文或错落疏朗,或严整端庄,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异,都显露出古朴而烂漫的情趣。可以说,甲骨文书法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他们不仅仅是考察殷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留给后代的殷人法书菁英。

罗振玉甲骨文书法作品:久有亡人驱虎儿,万方今日尽龙蛇。

  一个个甲骨文字,望去横平竖直、浑然天成,刀法或粗或细、或徐或疾;下笔或轻或缓,或重或轻;线条或转或折,或圆或方;文风或动或静,或刚或柔,绝对是一幅精挑细刻的艺术珍品,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我们今天所常说的甲骨文书法,多是指今人运用毛笔等工具所书写的甲骨文字。正如上文所言,甲骨文因其自身的天然美质和原始艺术特征,吸引了一代代书法家的兴趣,他们用笔情墨趣去表现甲骨文的独特魅力,以达到原始再现和艺术再现的完美结合,为书法艺苑中又增植了一株高雅多姿的奇葩。

  最先将甲骨文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来对待,那应该是1921年著名学者罗振玉在研究之余,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笔写成楹联,并于1921年以《集殷墟文字楹联》为书名付印。他曾说:“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为偶语。三日夕得百联,存之巾笥,用佐临池”,这不仅是一部最早的甲骨文书法集,同时这也标志着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开端。1927年,罗振玉又将自己和其章钰、高德馨、王季烈三人的作品集为《殷墟文字楹帖汇编》一书,由东方学会石印出版。书中共收有400余副对联,在甲骨文字可认识的还不到一千字的时候,罗振玉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艺术的创新精神,完成了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不可无一又不可有二的开山之作,从而被称之为
“近现代书法史上精擅甲骨文书法第一人”。 自此,甲骨文书法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在创作空间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罗振玉的甲骨文书法一改甲骨刻辞恣肆放纵的瘦劲,用笔秀润、格调清丽、隽雅而质朴。“既有盎然的古意,又能别具心裁,成为用笔成功地阐释契刻刀法意蕴的杰出代表,即使在今天,也是很难企及的境界。”为我们如何用毛笔书写甲骨文,开辟了一条正宗之路。

  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工作展开以后,甲骨学研究完成了由草创阶段向成熟阶段的飞跃,甲骨文书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丁辅之《商卜文字集联商卜文集诗》、简琴斋《甲骨文集古诗联》、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等。因为他们不是甲骨学者,所以他们的作品不追求契刻刀意,而是多以经过甲骨文改造的篆书完成,行列划一,笔笔精到。这一时期另一位甲骨书法代表是董作宾先生,作为甲骨四堂之一他不仅是甲骨学大师,而且对甲骨书法颇有研究,他的甲骨书法风格秀润遒丽、方圆相济、意到笔到、骨肉兼备。据台湾学者严一萍介绍,董作宾曾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先生逝世时,曾用甲骨文字撰写了四百多字的长篇挽联。

  其后,随着甲骨学研究的深化和扩展,优秀的甲骨书法人才和作品层出不穷,书写内容、形式、风格及表现手段也大有改观,打破了单一表现契刻原貌为正宗的条条框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卜辞的神韵。单就风格而言,如丁佛言之豪芒雄健、结体疏放;容庚之笔力犀利、造型古朴;商承祚之运笔苍劲、体态端凝;胡厚宣之笔锋挺劲、神情俊朗;陈邦怀之挥笔工整、书韵秀雅;王襄之拙中见巧、返扑归真;叶玉森之自然贯通、纵横排傲;李鹤年之天趣盎然、古风犹存。各成一派,蔚为壮观,显示出个人对甲骨文书法的精深研究好和独特见解。

董作宾甲骨文书法作品之一:为大我勿为小我,疑古人更疑今人。

  解放后,尤其是文革结束以来,甲骨文书法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甲骨文书法越来越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出现了甲骨文书法创作热,众多作者在继承前贤作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视野、涵养学识,可以说是精品荟萃,大师辈出。同时,各类大型甲骨文书法专题展览的举办,也大大刺激的甲骨文书法创作的热潮,较有影响的活动如:1984年10月,在河南安阳市首届举办“殷墟笔会”和“甲骨文还乡书法展览”;1989年4月,徐振韬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办甲骨文书法展,这是国外举行甲骨文书法展的发端;1994年安阳举行甲骨文发现95周年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作品国际大展;1995年以来,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围绕甲骨文出土百年纪念,分别在南京、北京、淮安、常州等地举办了全国性、国际性甲骨书法大展6次等。

  新时期的甲骨文说法创作尽管也是沿着罗振玉、董作宾、丁辅之和简经纶等近现代著名书家的风格而逐渐演进的,但在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创作手法的灵活性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就台湾和大陆的作品而言,台湾书家的作品特别注重传统,书写普遍工稳严谨,深受董作宾雅静秀美书风的影响,安国均、王学勤、董玉京、瞿达三、柯美风等人为其代表。大陆书家则取法较宽,风格多样。师承罗振玉雄浑古朴书风的以范毓周、徐自学、仲贞子等为代表;取法丁辅之刚挺瘦劲风格的以石学鸿、王一羽、王冰石、吴柏军、何昌贵等人为代表;师法简经纶粗放恣肆书风的以秦士蔚、周风池、焦智勤、王小平、胡家持等人为代表。

  就甲骨文书法的具体创作方法而言,大体有以下几大类:一、恪守甲骨字型类,即依照契刻效果,笔中见刀,刀中见笔,风格瘦硬挺拔,这也是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主流风格,这种风格在写稍小一些的字时,特点尤为突出;二、借鉴金文笔法,改劲直为凝重,厚实壮观、气韵轩昂;三、采用小篆笔法,整齐划一、圆润畅通,追求工稳精致的格调;四、借鉴行草笔法,将行草书的干湿、浓淡、粗细、疏密等变化用到甲骨文中,突出写意性、抒情性,率意浪漫、自然天成,突出天真稚拙的意趣,求欹侧恣肆的境界;五、写意风格,夸张对比、大开大合、信手写来、自由随意,虽然在点画上、结构、章法上变化离奇,也常有一些争议,但也不失为一种颇具有视觉效果的另类书法。

  比起金文、大篆、小篆、隶、行、草等各种传统书体来,甲骨文书法还不到一百年历史,它可以说是最年轻的一种书体类别。但是在这不长的时间里,一代代甲骨文书法家,以刀笔融合,既得契刻之真意,又得笔墨之韵味,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熔哲理、功法、气势、悟性、情感、格调、书法艺术于一炉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如今,甲骨文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甲骨文书法艺术已是流派纷呈、精品迭出。

推荐阅读:任会斌_新史记_新浪历史_新浪网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